中国明清时代有十大商帮之说:晋商、徽商、闽商、浙商、苏商、粤商、赣商、陕商、鲁商、甬商。改革开放以后,各地的民营企业不断成长,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代表,也形成了各地企业家的组织,还提出了“新京商”、“新沪商”、“新深商”等新商帮名词,亦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我开始关注闽商,始于三年前参加国家民政部的中国慈善家排行榜统计评选工作,我将各省的慈善捐赠数据与GDP 进行了比较,发现福建企业家的表现十分突出。从2003 到2009 年的统计数据表明,福建企业家的捐赠总额遥遥领先于第二名的江苏和第三、第四名的浙江和广东。而福建省的GDP 一直在第十一名左右。2009 年又发生了福建企业家曹德旺和陈发树的大手笔股票捐赠,这不仅使得基金会的运作可以持之以恒,也将促使国家修订捐赠的相关法律规章,促进了国内的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 我又查了近代十大商帮中的代表人物,徽商是胡雪岩、晋商是孔祥熙、苏商是荣毅仁、闽商是陈嘉庚。陈嘉庚的最大特点也是在于公益精神。毛泽东对他的题词也是最浓墨重彩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在当时不是最富有的,却将自己52%的财富捐赠兴办了厦门大学、集美学村等等教育事业,并在抗日战争中为国家奔走集资。这三个事实使我思考闽商恐怕是中国各商帮中最注重公益精神的商人群体,世界闽商大会将闽商精神提炼为8 句32 个字的表达,但我认为公益精神恐怕是闽商最突出的精神特质。 接下来是要问为什么?我想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妈祖文化的影响。妈祖是1000 年前福建莆田湄洲湾的一位实实在在的年轻女子,出身官家,却成为专门帮助渔船和商船引航救难的公益家,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职业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她在28 岁的妙龄离开人世后慢慢变成了海神、天后,保佑海上的船只和海边的人民平安幸福。妈祖文化在闽台两地影响尤甚,据说台湾2300万人口中,妈祖的信众有1700万人,在全世界有5000 多座妈祖庙,信众达两亿人。 尤其有意思的是,闽商在各地的会馆,基本上都是前庙后馆模式,前面是妈祖庙,后面是商会会馆,例如上海250 年前建立的漳泉会馆和100 年前建立的三山会馆都是如此。尽管闽商供妈祖是为了祈福佑安,但妈祖是中国诸神中唯一的公益之神这个不争事实,潜移默化地滋润和哺育着闽商们。请注意,闽商在各大商帮中是唯一具有自己的神和庙的商帮,也就是说,由于海洋的关系,闽商在中华儒释道文化下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支柱,这在各商帮中是绝无仅有的。 其次是漂泊海外的思乡情节所致。其他商帮主要在国内行商,而闽人主要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去谋生,念国思乡的情结特别强烈,往往有了一些积蓄后,就想为家乡做一些好事,这种情况蔚然成风。闽人在海外发达后回来比的往往不是谁的房子盖得大,而是谁为家乡好事做得多。历史上,福建人漂洋过海是最多的,后来才让位于广东人,而广东东部和浙江南部过去亦是闽的范围,至今其文化习俗亦相近。 再就是朱熹的影响。福建历史上出的大学者很少,朱熹是个典型。朱熹的学术思想成为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官方正统哲学思想,影响极大,对福建更甚。朱熹还是教育家,孜孜不倦地到处讲学,其中在福建武夷山讲学约40 年并创建了闽学体系,其《朱子家训》作为教育普及本流传甚广,几乎家喻户晓。朱熹理学强调的理,是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发展规律,是社会的伦理,是人要克服欲望去达到的最高境界。这对于闽商亦有深刻的影响。人欲是利己,天理是利他,经商是主观利己客观利他,公益则是主观客观都利他,商业的理、商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服务社会和造福于社会。这是闽商和中国商人对千百年来义利之辩的实践。 不是有商人群体的地方就可以称之为某某商帮,所谓商帮要具备三个要素:完备的商会组织、典型的商人代表和与地区文化相适应的精神特质,以此来看,闽商是比较符合条件的。今天的闽商会组织几乎遍布世界,已经举办了三届世界闽商大会,闽商的代表人物、闽商的精神特质都很突出。相比之下,有些过去显赫的商帮今天则显得后继乏力,三个要素都不明显。 我们希望中国的各地商帮再现辉煌,然后叠加起来就是华商,华商在这个时代必须与世界各国的商人们在精神层面上争辉斗艳,在比较中形成并展现独特的中华商业文明和中华商人气质,为人类商业文明宝库增光添彩。
(来源:闽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