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快递
 福建省15家企业被认定为第三批...
 全国第二位!截至2022年底福...
  2022福建企业100强榜单发布
 3家闽企入围2022年中国电子...
 19家闽企入围“2022中国企...
 11家闽企入围全国轻工业二百强
 福州晋安:“鹅鼻萝卜”获地理标...
 福布斯2022全球企业2000...
 福建:多家公司业绩创历史最高水...
 福建省地理标志驰名商标数居全国...
 第六批“福建老字号”名单公布 ...
 2022年中国国际跨境电商展览...
 福建十家企业荣获第七届省政府质...
 福建4基地入选首批全国种植业“...
政策法规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巡视工...
 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
 福建发布巩固拓展经济向好势头的...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
 福州发布城区电动自行车管理新规...
 《福建省土地管理条例》7月1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信访工作...
品牌动态
 2024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泉州...
 携手深化闽苏合作 福建省党政代...
 福建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传达...
 1—2月福建省外贸进出口增速达...
 福建省全面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
 福建省委省政府召开民营经济代表...
 周祖翼赵龙在漳州调研慰问
品牌监测
 福建省市场监管局曝光一批导向违...
 海关总署公布进口婴童用品不合格...
 有鬼!直播间里的大牌服饰卖出“...
 涉及价格欺诈、商品缺斤少两……...
 商品网络链接标题故意攀附驰名品...
 挥“铁拳”再“亮剑” 2022...
 多家超市连夜下架老坛酸菜方便面
福建生态品牌 首页 > 福建生态品牌
牢记嘱托,福建探索绿色发展新路

2020年01月06日08:48  来源:福建日报

原标题:牢记嘱托,福建探索绿色发展新路

  森林覆盖率达66.8%,连续41年保持全国第一;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全优;2019年中国工程院发布全国生态文明指数,福建排名第一;万元GDP排放强度仅为全国一半……

  翻开福建的生态历史成绩单,每一科成绩都在高位走出一条稳健的曲线,诠释八闽的生态建设定力。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时,就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

  从率先探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率先建设生态省,从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到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开创的道路,矢志不移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大胆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

  山水如画,幸福滋味细细品尝

  “真是想不到,变化太大了!”家住福州市台江区新港街道光明新村的居民林玉贞点赞说,“我在这儿住了30多年,以前打铁港河上垃圾漂浮,臭味熏天。现在环境好了,每天都出来散散步,心情好了,身体也更好了。”

  河网密布,河系发达,是福州的城市名片。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过快,基础设施跟不上,福州也曾患上城区内涝、水体黑臭等“城市病”。严重的时候,全市107条河中有43条内河是挂牌的黑臭水体,成为市民心中的“痛点”。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上世纪90年代初,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前瞻性地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条块结合,齐抓共治”的治水方略。

  牢记嘱托,矢志前行。2011年起,福州开始系统地进行内河综合整治,尤其是三年前打响内河综合整治攻坚战以来,城区44条黑臭水体全部“摘帽”,99条河道建成开放,防涝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并获评2018年“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目前,主干河道正陆续完成验收,转入长效管护、智慧化运营的新阶段。

  “清水穿城过,人在画中游。”如今,福州内河已变身城市“网红打卡点”。在绿树环绕、花团锦簇的沿河“绿廊”漫步,在蓝天白云、如荫绿树下深呼吸,顺手拍一张自带清新滤镜的美图,便能在朋友圈“集赞”无数。福州市民的幸福感,真实可触。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过程中,福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完善大气污染防治体制机制,坚持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持续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健全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组织实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重点推进九龙江—厦门湾生态综合治理攻坚战、三都澳海上养殖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海洋生态、海域海岸线和海岛修复;构建污染防治共治体系,探索环境综合治理机制,深入开展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建设,系统推进木兰溪等全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构建环境治理综合监管体系,建立生态司法保护机制,全面推行“河湖长制”……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善谋善为,善作善成。经年累月的不懈努力,收获的是看得见的生态高颜值、摸得着的民生获得感。

  如今的福建,不仅城市变美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也已成为风景线。

  “看见的都是绿色,听见的都是鸟叫声,呼吸的都是新鲜空气。”著名相声演员冯巩2014年到访老区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时,由衷赞叹。走进将乐,目之所及,金溪碧波凝翠,青山郁郁葱葱,一幢幢小洋房规划整齐。村民走的是水泥路、跳的是广场舞、烧的是天然气,呼吸的是新鲜空气……立足生态优势,做好生态文章,老百姓们从青山绿水中尝到了幸福的滋味。

  老村部门口的石碑上镌刻着20年前制定的村规民约:“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永续利用、惠泽子孙。”寥寥数语,铿锵有力,也恰是常口百姓幸福的定律。

  “加快老区苏区发展,要有长远眼光,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和22年前在将乐调研时那句“青山绿水就是无价之宝”的殷切嘱托一脉相承。“吃生态饭,享生态福,子子孙孙就会有好日子。”这不仅是将乐人的共识,也是3900万福建人的共识。

  创新引领,生态建设步步稳健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铁腕治污、重拳复绿,更应该是意识觉醒、观念重塑。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福建很早就意识到,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治已病,更要治未病。坚持源头治理,强化制度供给,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

  “建设生态省,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是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是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后世的宏大工程,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积极推进。”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向全省干部群众发出号召,前瞻性提出生态省建设战略构想,作出了具有跨世纪意义的战略抉择。

  从20年前提出“生态省”建设战略构想,到2014年获批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再到2016年被批准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改革创新,驰而不息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正从八闽走向全国,为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贡献福建智慧。

  绿色指挥棒,引领绿色政绩观——

  积极构建绿色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强化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考核,在全国率先实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建立绿色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和经常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每年两会期间与各设区市一把手签订生态环保“军令状”,由此形成全链条、多层次、广覆盖的责任体系,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由政府负责向党政同责转变,重心由末端治理向全程管控转变,绩效由软要求向硬约束转变。

  源头管控,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持续优化——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全省陆域国土面积的26.08%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逾越;强化规划环评源头防控污染,在一张图上明确生态环境保护、污染物排放控制、环境风险防控等管控要求,将污染“毙”在第一道关卡。

  数字化,赋能环境治理综合监管体系——

  建成全国首个省级“生态云”大数据平台,省直20多个相关部门及互联网数据117项80多亿条,实现环境监管由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粗放监管向精准监管转变。

  市场力量让保护机制活起来——

  构建市场化激励约束体系,坚持政府市场两手发力,在全省环境高风险领域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建立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交易体系,建立完善环境权益交易制度,创新“福林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大力推行污染第三方治理、合同环境服务、区域综合服务等市场化治理模式。

  筑牢法治根基,创新生态司法——

  在全省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建立环境资源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衔接机制,2016年来有效化解生态环境资源各类矛盾纠纷1126件,办理“补植复绿”案件近300件,补植林木面积超1.1万亩。

  ……

  经过近4年的探索实践,福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渐入佳境。中央部署的试验区38项重点改革任务均已制定了专项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其中22项改革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与此同时,福建注重发挥地方首创精神,形成莆田木兰溪流域治理、厦门生活垃圾分类、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武平集体林权改革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改革经验。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正如省委书记于伟国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福建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所言:“生态建设永远没有句号。”福建将把生态省建设的这一张蓝图继续绘下去,绘到底。

  “两山”转换,素质颜值花开并蒂

  传统观念认为,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是一对矛盾体。闽西龙岩,用绿色实践打破刻板印象。

  龙岩是个资源富区。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依靠资源禀赋与政策推动,各类水泥、煤矿企业遍地开花。调查数据显示,仅中心城市规划区内,高峰期时就有18家水泥企业。它们曾是闽西工业的骄傲,却让老区的天空不堪重负。

  “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就将消灭企业。”为了守住“老区蓝”,龙岩决心彻底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着力追求生态型经济。

  落后水泥产能首先面临调整。2006年,当地出台《关闭龙岩中心城区水泥污染企业实施意见》,打出资金奖励、职工安置、限制生产许可证年检发证等组合拳,分批关闭中心城区的水泥立窑企业、水泥粉磨厂、水泥熟料厂。同时,当地着力推进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项目建设投产,推进水泥产业新旧动能转换。

  绿色转型,蹄疾步稳。

  眼下,闽西正加快推进“五基地六产业七景区”建设,着力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和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全力打造支撑龙岩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产业”。其中,以环保机械为代表的机械产业方兴未艾。福建龙马环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将传统环卫装备制造与大数据、云计算相结合,研发出智慧环卫系统,在行业中稳居前三。龙头引领,龙岩为自己制定了打造“全国环保设备重要研发生产基地”的目标。

  环境保护不仅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反倒做成了大产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动阐述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辩证关系。福建广大干部群众清醒地认识到,做好“两山”转换大文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当下的福建,保护环境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经济发展则是保护环境的内生动力。“经济发展高素质”与“生态环境高颜值”,演绎着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协奏曲。

  为了谱好这支曲子,福建探索出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径。

  产业生态化,要做好“加减法”。

  做好减法,提升传统产业绿色化水平。“我们始终严把环境保护关、产业政策关和资源消耗关,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企业落地。”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福建省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持续提升,清洁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56%,全省7754个取水户实施计划用水管理。去年前三季度,全省GDP保持全国第10,而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9%,单位GDP用水量同比约下降12%。

  做好加法,培育绿色发展新引擎。福建积极组织实施国家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建立绿色发展项目滚动库,同时强化创新驱动,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高新产业。

  目前,福建正从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中的山区绿色发展带,选择龙岩、南平为试点,创建绿色发展示范区,探索以生态产品为要素的产业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发挥生态优势,培育壮大循环型生态绿色产业,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模式。

  去年9月,福建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等首批四家福建省创新实验室揭牌。它们分别聚焦福建省光电信息、能源材料、石油化工和储能器件等重点领域,力争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生态产业化,旨在唤醒沉睡的生态资源,探索自然财富、生态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的路径。

  2018年以来,福建先后在连江、永泰、长汀、东山、顺昌等8个县开展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以寻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永春县以桂洋镇为突破口,整合村委会、经管站等公共资源,建立集体资产台账,探索“市场化+企业估值+政府指导+村民协商”的方式,形成可抵押、可融资的生态资产,结合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核算后的生态资产确权到村民,实现“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去年,全镇7个建制村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记者 张辉 潘园园)

打印】 【Top】 【关闭
上一篇: 福建省新增两处国家湿地公园
下一篇: 南平市将建设“生态银行” 推进绿色发展
 

网站名称:福建省品牌政务网 主办单位: 福建省海峡品牌经济发展研究院
联系电话: 0591-88500046 传真: 0591-88500046   本站首席法律顾问 张忠富律师
EMAIL: web@zgppxw.com 联系地址: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3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