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品牌杂志社特约撰稿人 俞 杰 叶祖洽,字敦礼,福建归化(今泰宁)人,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生,幼时聪颖,但非常贪玩。后经一位俞姓老翁劝告指点,从此躲到道峰山龙泉岩潜心攻读。嘉祐八年(1063年),叶祖洽应邵武军乡试,考中第一名举人。
熙宁三年(1070年),叶祖洽进京参加进士科考试,见考题是《六经之治贵未乱赋》及《鸣虚待贤诗》,便贯通古今,纵论天下,指斥腐败,赞扬变法,一挥而就。批卷阅文时,考官宋敏求、苏轼等人认为“祖洽所对,专投合用事者。”因此,李大临、苏轼列上官均第一,叶祖洽第二,陆佃第三。但主张变法的殿试考官吕惠卿对该文十分赞赏,将叶祖洽“擢为第一。”因考官意见不一,便上报皇帝定夺,神宗令人当廷朗读上官均和叶祖洽的卷子,然后定叶祖洽第一。这是神宗第一次亲自策试,故称“龙飞榜”。叶祖洽作为该榜状元,得到神宗亲书的“龙飞”两个大字,泰宁民间由此称叶祖洽为“龙飞状元”。叶祖洽是泰宁史上第一位状元,其榜样效应,开启了泰宁的尚学之风,从此该地弦诵相闻,以科举扬名。 叶祖洽入仕时,先任奉国军节度判官(掌兵器、甲胄、粮草)。期间遇母丧,他辞官守制,守制期满之后,历任登闻检院判官(掌官署处理不当之事)、国子监丞(正七品学监)、浙江湖州知府等职。任上,叶祖洽革故鼎新,深得王安石等革新派倚重。
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拜守旧派司马光为相,罢黜章惇等新政官员,叶祖洽亦未幸免,给事中(建言朝臣)赵君锡弹劾叶祖洽在当初的殿试卷中讥讪宗庙,诽谤朝廷,应予治罪。叶祖洽上疏自辩,予以回击。高太后将此事交苏轼、刘攽等人处理,苏、刘认为:“可以为议论乖谬,若谓之讪则不可。”但是,左正言姚勐又上奏弹劾叶祖洽,致使叶被贬为广西刑狱(掌司法审判),不久,又改任江苏海州知县。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重用革新派章惇。叶祖洽也被召回,先后任中书舍人(掌起草诏令)、给事中等要职。绍圣四年,叶祖洽密奏已故宰相王珪对册立哲宗曾有异论,须追查此事。他是非分明,又上疏请求优恤贬死岭南的原宰相蔡确遗孤,认为蔡确“定策有功”。哲宗在此事上虽追贬了王珪,追赠蔡确为太师,但也自此嫌弃叶祖洽。大臣林希力荐叶祖洽为人最向正,可付重任。哲宗则说:“不可大用。”元符二年(1099年),右正言邹浩反对册立刘妃为后被贬,宗正司簿王回携酒去送行,被撤职查办,叶祖洽因曾举荐过王回而被贬到济州(今山东济宁)任知府,后又迁徙至江西洪州(今南昌)。 元符三年,徽宗即位,起用革新派曾布与守旧派韩忠彦同为相。曾布赏识叶祖洽的才能,经他再三提请,徽宗同意叶祖洽出任吏部侍郎(吏部副长官)。崇宁元年(1102年),徽宗听信蔡京之言,将曾布贬逐出朝,叶祖洽也被贬为河北定州知州。离京前,他上殿辞行时,再次向徽宗陈述己见,认为自己力请贬王珪,为蔡确请命,都是为社稷着想。因言辞激切,徽宗“怒其躁妄”,降其为集贤殿修撰,提举冲佑观。政和五年(1115年),叶祖洽被朝廷起用为洪州知府。不久,改授亳州知府,加徽猷阁直学士衔,后因病离任。政和七年,叶祖洽卒于真州(今江苏仪征县),葬于建康(今南京)宣义乡雁门。 叶祖洽对家乡最大的贡献是争取到了泰宁这个县名。元丰八年(1085年),叶祖洽在职方司任职,逢同僚好友张汝贤出使闽中,叶祖洽便请他帮忙更改县名。“张君上其事,朝廷易其名曰‘泰宁’”。叶祖洽曾撰《诏改泰宁县记》述此事,该文语言优美,寓意深远,被附列于历代泰宁县志之中。尽管《宋史》对叶祖洽的评价不尽公允,但其家乡百姓都称赞他是个气节高坚、“风骨严峻”之人。其诗作《邵武》《钓台》被收入《全宋诗》。 (作者系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