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快递
 福建省15家企业被认定为第三批...
 全国第二位!截至2022年底福...
  2022福建企业100强榜单发布
 3家闽企入围2022年中国电子...
 19家闽企入围“2022中国企...
 11家闽企入围全国轻工业二百强
 福州晋安:“鹅鼻萝卜”获地理标...
 福布斯2022全球企业2000...
 福建:多家公司业绩创历史最高水...
 福建省地理标志驰名商标数居全国...
 第六批“福建老字号”名单公布 ...
 2022年中国国际跨境电商展览...
 福建十家企业荣获第七届省政府质...
 福建4基地入选首批全国种植业“...
政策法规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巡视工...
 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
 福建发布巩固拓展经济向好势头的...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
 福州发布城区电动自行车管理新规...
 《福建省土地管理条例》7月1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信访工作...
品牌动态
 福建省委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交流...
 福建省委一季度工作会议在榕召开
 首次突破5000亿元 2024...
 2024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泉州...
 携手深化闽苏合作 福建省党政代...
 福建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传达...
 1—2月福建省外贸进出口增速达...
品牌监测
 福建省市场监管局曝光一批导向违...
 海关总署公布进口婴童用品不合格...
 有鬼!直播间里的大牌服饰卖出“...
 涉及价格欺诈、商品缺斤少两……...
 商品网络链接标题故意攀附驰名品...
 挥“铁拳”再“亮剑” 2022...
 多家超市连夜下架老坛酸菜方便面
品牌闽商 首页 > 品牌闽商
黄仲涵: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糖业大王”

      黄仲涵家族及建源公司曾经对东南亚特别是印度尼西亚的经济贸易和社会发展起过相当大的作用,在华侨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的产生、发展和消失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印尼华侨经济和华侨社会的一个缩影。

      从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60年代初的约一百年间,黄仲涵家族和建源公司(后改为建源贸易有限公司)曾经是印度尼西亚及东南亚甚至全世界最著名和富有的华侨家族和华侨商业公司之一。特别是黄氏家族第二代主人黄仲涵,在从19世纪末至1924年他逝世为止的四分之一世纪中,黄氏家族及建源公司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黄仲涵曾被誉为“糖业大王”而闻名于世。黄仲涵逝世后,他的儿子们继承了祖辈的事业,使建源公司获得进一步的扩展,蜚声国际。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却逐步地衰落了。

黄氏家族的初创时期
  黄氏家族及建源公司的创建人是黄仲涵之父黄志信。黄志信,字守谦,别号思俭翁,原籍福建省同安县,1835年出生于家乡。
  黄志信青少年时期,正是旧中国由于满清王朝的腐败统治,受到各帝国主义的侵略宰割、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期。广大的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各地人民都纷纷掀起各种反抗和斗争。黄志信也在当时参加了“小刀会”的活动,在“小刀会”中担任一名管理军粮和军服装备的军需官职务。在起义军遭镇压失败后,黄志信于1858年和两位兄长黄信卓、黄卓丕离开家乡,在厦门港搭乘一条商帆船逃到印尼爪哇,后来定居于中爪哇三宝垅。黄信卓和黄卓丕到三宝垅后不久,分别到格都地区的巴拉干和梭罗谋生,后来都毫无信息,黄志信则在三宝垅做小商贩,后来逐步经营土特产,一帆风顺,至1863年,他已拥有三百万荷盾的资产了。
  863年3月1日,黄志信为了进一步发展他的商业贸易,正式创办了“建源公司”,最初称为“建源栈”,主要经营土特产。他一方面从爪哇输出蔗糖和烟,另一方面则从中国输入鱼干、茶、苏州丝绸及各种香料食品等。
  建源公司在黄志信的精心经营下,从1863年到1893年的30年间不断有所发展,从而成为爪哇地区主要的华侨商行之一。

黄仲涵与建源公司的黄金时代   
      黄志信在三宝垅娶一侨商之女为妻,生有三男(其中一个夭折)四女。黄志信把选贤任能的思想也用在他的孩子身上。他经过多年的考察,认为黄仲涵天资聪颖,是他的事业的理想接班人。因此他蓄意加以培养。1890年,他开始把建源公司交给黄仲涵主持。1901年黄志信病逝,留下1750万荷盾的遗产(约合700万美元)。他逝世前,分给他的另一儿子黄仲鹏一笔相当可观的遗产,但不要他插手建源公司的业务。
  黄仲涵于1866年出生于爪哇三宝垅,1890年他接管主持建源公司时才24岁。19世纪末,世界和荷属东印度的形势又进一步发生了变化。从1895年开始,世界资本主义已由自由资本主义转变为财政金融资本统治的帝国主义时代,财政资本垄断了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和政治生活。
  1890年荷印政府取消了甘蔗强迫种植制。1905年它被迫进一步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在欧洲商人及广大华侨的强烈反对下,荷印殖民政府于1910年前后陆续取消了华侨“通行证”、“居住区域条例”及“警察裁判”等殖民制度,因而华侨人口迅速增加。1914年至1918年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上述社会和经济大环境的变化,给黄仲涵的建源公司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黄仲涵接办建源公司以后,1893年即把它改组成“建源贸易有限公司”,并且立即扩大经营范围,同时在荷印各地及欧洲等地增设分行、办事处。在黄仲涵主持的34年间,黄氏家族的事业获得空前的发展。
  随着甘蔗强迫种植制的取消及自由贸易的发展,黄仲涵积极从事蔗糖的生产及贸易。他经营了甘蔗种植园,并从1894年起先后接办了5家糖厂。这5家糖厂是:巴基斯,年产糖13000吨;里约阿贡,年产35000吨;丹卡尔朗径,年产20500吨;波奈,年产12000吨;克列贝特,年产21000吨。5家糖厂总计年产101500吨糖。
  这5家糖厂的总面积为7082公顷(17500英亩),总投资约达一千万盾。其中里约阿贡糖厂是印尼最先电气化的工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碳化”糖厂。从1910年至1914年,建源公司每年平均出口糖15万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战争影响,出口量下降至6万吨。1919年至1925年间又增至7万吨。战后由于欧洲等地砂糖较缺,需求量大,糖价由1913年的每百公斤11盾6角5仙涨至1920年的53盾4角5仙,因此建源公司经营的糖业空前扩大,远销世界各地,获得巨额利润,1923年,全荷印有糖厂179间,其中华侨办的13间。黄仲涵的5间糖厂共产糖86万担,占华侨糖业总产量的57%,黄仲涵因而有“爪哇糖王”之称。

  1918年黄仲涵又在克列贝特创建了一家木薯粉厂,兼生产酒精,厂址占地为2000公顷,连同种植园共有33万亩,年产量达270000担。它拥有工人3700名,是东南亚最大的一家木薯粉厂,产品远销欧美各地。
  黄仲涵除了主要经营糖及木薯粉外,还经营橡胶、咖啡、木棉、木薯干、胡椒、玉蜀黍、花生、蓖麻籽、香茅油等。
  为了适应上述贸易的扩大及发展,黄仲涵先后在荷印的雅加达、泗水、井里汶、日惹、梭罗、楠榜、锡江、万雅老、万隆、玛琅、棉兰、坤甸等地设立分行和办事处。伦敦和新加坡是建源公司最主要的贸易及商品集散中心。1910-1911年度至1914-1915年度的5年间,伦敦分行已出售72万5千吨爪哇糖,平均每年出售约14万5千吨。
  1906年,黄仲涵在三宝垅用400万荷盾的资本创建了“黄仲涵银行”,并在泗水设立分行,作为建源贸易有限公司的金融机构。后来又扩大经营火水灾及人寿保险,代理经营了7家保险公司的业务。
  1911年,黄仲涵把他的经营扩展至航运业。他在新加坡创办了“协荣茂轮船公司”,购有三千吨的轮船“南荣”、“万丰隆”、“极乐谷”、“强盛”、“强安”等,往来于印尼及新、马各地。后来又经营了“顺美轮船公司”,增加“顺安”、“万宝源”等9艘轮船,成为荷印华侨航业的一支主要力量。
  黄仲涵经营的事业之所以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言之,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1890年起,适逢荷印殖民政府改变其殖民经济政策。黄仲涵及时利用这种机会,积极改组其贸易结构,发展甘蔗种植,兴建糖厂,扩大经营范围,大力开展国际贸易,从而使公司业务迅速发展。第二,从其父黄志信手中继承了一笔可观的资产,也继承了已经形成的商业贸易网和信誉,为其事业的进一步扩展打下了雄厚的社会和经济基础。第三,继承父志,用人唯才,重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他多次选派有才干的荷兰和华侨青年到欧洲各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管理知识。他重用外国人和华侨专业人才担任他的各个分行及各部门的领导职务,用高薪聘请德国等国专家到自己的企业中进行指导。他是最先在工厂中采用流水作业法等新的生产流程的企业家,这些在当时华侨企业中都是罕见的。第四,他受学校教育不多,但刻苦自学,除中文外,他懂印尼语,英文荷文的商业书信来往他都亲自过目审阅后才签发。他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过人的胆识,这从他上述的经营思想已可见一斑。这里还可再举一例。1920年至1924年间,由于糖业贸易兴旺,吸引了不少华侨商人也进行砂糖的投机买卖,因此一度曾供过于求,糖价暴跌,华侨糖商破产者不少。黄仲涵一度也亏损数百万盾。正在这一时期,有一次他的代理人请示他是否还要买进,结果黄仲涵出人意料地决定继续收购所有要出售的原糖。后来。果然糖价又回升,黄仲涵不仅弥补了原来的亏损,而且还获利。
  黄仲涵建源贸易有限公司的兴盛发展,早已引起荷印殖民政府的垂涎。1921年,荷印政府以要黄仲涵缴纳三千五百万盾“战争税”及“双重收入税”为由,企图扼杀建源有限公司,同时又企图以七千万盾的价格收购其企业。黄仲涵对于荷印殖民政府的无理要求加以拒绝,最后离开了印尼而移居新加坡。1924年7月,黄仲涵病逝于新加坡,终年58岁。其遗体运至印尼三宝垅,和其父亲安葬在一起。他留下的遗产估计达二亿荷盾,去世前立下遗嘱,将其产业分别交其子女继承。
  黄仲涵前后共娶了8个妻子,生了26个子女(13男、13女)。
  黄仲涵在世时,效法其父黄志信,在众多子女中,挑选了他认为有才干、能继承黄氏家族事业的两个儿子黄宗宣和黄宗孝加以蓄意培养,作为他事业的接班人。黄仲涵立下遗嘱,把建源贸易有限公司的产业交给黄宗宣、黄宗孝、黄宗节、黄宗燕、黄宗翼、黄宗诒、黄宗谋、黄宗雄8个儿子继承经营,黄仲涵去世时,最小的儿子黄宗才尚未出世,后来他长大后,其兄弟也培养他参加公司的经营。对其他的子女,黄仲涵另立遗嘱,分别分给他们一定的遗产,但不许他们插手建源公司的业务。过去有不少史料说,黄仲涵去世后,其事业由“长子”黄宗孝继承主持,这是不符合事实的。据原三宝垅建源公司经理李金宏说:“当黄仲涵去世时,他没有向荷印政府对华人采取的法律屈服。他也没有被统治新加坡的英国法律所束缚。他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立下遗嘱,把他的产业分给他的8个妻子所生的26个子女中的9个儿子来继承。

建源公司的继续发展和衰落
  黄仲涵逝世后,建源贸易有限公司即由黄宗宣(25岁)和黄忠孝(19岁)两人主持经营。当时其他六兄弟尚小,在学校受教育,黄宗才则1925年才出生。这个时期,建源公司经历了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1942年至1945年日军占领统治印度尼西亚,1945年8月17日印尼获得独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建立,从而结束了三百多年的荷兰殖民统治等重大历史转变。这时期建源公司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黄宗宣、黄宗孝主持建源公司以后,首先采取措施在世界各国进一步建立分支机构,扩大国际贸易。1925年在印度加尔各答、1926年在孟买创办了分公司,把过去由伦敦分公司向印度间接经营的糖业改由这些分公司直接经营。建源公司以这两地为据点,进一步把它的贸易扩展至科伦坡、卡拉奇、巴夫纳加尔、奥卡港和布迪奔多尔等地。1928年在卡拉奇又设立一家分公司,作为向伊朗、阿富汗、旁遮普、俾路支土坦及印度西南等地进行贸易的重要集散中心。除经营爪哇糖外,1930年还从印度孟买、卡拉奇出口羊毛、棉花,1931年从加尔各答出口麻袋。1929年后又先后在中国的上海、厦门、广州、天津以及香港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1932年在泰国曼谷、1948年在美国纽约、缅甸仰光,1950在巴西等地开设了分公司。这些分支机构的建立在组织及经营范围方面,使建源贸易公司继续取得某些发展。
  1928年,为了适应国际国内贸易的发展,建源公司建立了中爪哇仓库有限公司,在三宝垅、泗水、巴苏鲁安、普波哥等地设立办事处,其仓库除自用外还出租,同时还设立了经营土地及房产的公司。
   建源公司这个时期进一步扩大经营范围。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糖业一度萧条。因此建源公司将其贸易扩大至其它领域,先后经营皮革、橡胶及电影业,并从西方直接输入棉布、消费品及肥料等等。1935年至1942年经济复苏后,建源公司在楠榜、坤甸、马辰、占砷等地大力经营橡胶业,赚不少钱,且曾有“印尼橡胶大王”的称号。
   但是,这个时期建源公司尽管一度有所发展,总的说来,自1929年经济危机以后却逐步走下坡路了。
   1929年经济危机打击了建源公司的经营。1929年至1930年雅加达建源分公司一度关闭。1931年由于经营一再亏损,第一主持人黄忠宣对经营已丧失信心,以健康不佳为由把他的股份让给其他兄弟,退出建源公司。这个异常行动给建源公司的经营和威信以不小的打击。黄忠孝继任总经理,主持公司业务。建源公司在经济危机后刚刚重新发展不久,1942年,日寇占领了印尼及东南亚各地,建源公司的事业再次受到沉重的打击。日本投降后,建源公司在黄忠孝领导下重新恢复发展。
  这个时期,印度尼西亚已获得独立。为了适应局势的变化及战乱后建源公司资本大为削弱的情况,黄忠孝准备改组建源贸易有限公司,发行股票,向外界招股,试图把建源公司改组成原住民及非原住民共同合作经营的企业。但是正当他积极筹备策划时,不幸于1950年1月21日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终年才45岁。黄忠孝的去世,是黄氏家族和建源公司的又一重大损失。在这以后,由于国际及东南亚形势的不断变化,加上过去几十年来一直辅佐黄氏家族的许多专业经理人员先后退休病故等原因,建源公司的经营已大不如前。1961年7月,创建并经营了98年、盛极一时的建源公司即在印尼销声匿迹了。在其他各地的建源公司则改组为“建源私人有限公司”,分别由黄氏家族各兄弟及其子女独立经营。


人物名片

  黄仲涵祖籍福建省同安具,1866年11月出生于印尼中爪哇省府三宝垅市。黄仲涵十几岁就开始协助父亲经营商行。20世纪初年,他从父亲手上接过“建源栈”开始了独立创业的生涯。
      黄仲涵的“糖业帝国”迅速发展壮大,糖产量达10多万吨,占印尼国内消费市场的一半左右,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有一定份额,甘蔗种植、航运、金融业等具有相当规模。他的私人资产估计为千亿荷盾以上,是继“华商先驱”张弼士之后而早于“华侨旗帜”陈嘉庚的又一华商顶尖巨富,是上世纪初影响最大的华商。

声 音

      “作为华人企业或个人,我们正直行事。您也知道,我们没有强大的国家站在我们背后和保护我们,例如在日本。日本企业家有日本国作为他们的后盾。英国人民也一样,有一个时期他们有强大的海军来保护他们。而美国人呢?他们认为美国国籍是强有力的保护工具。但是,对世界各地的华侨界来说,这样的事情是不存在的。他们被迫必须自己滚动和面对一切考验,而且只能依靠他们的精明和圆滑来坚持下去……”
——黄宗诒

     “最令人惊奇的,在一百多年前,一个刚来乍到的中国移民竟然有创建以法律为基础的现代化企业形式的企业的想法,而且有主见地推举名叫洪泰隆的家族以外的人担任经理,而不是推举自己或其家族成员的某个人担任该职。建源(以及后来其整个集团)始终保持这个特点,而这是它得以长寿的原因。”
——蔡东昌《黄仲涵总公司一百年》

点 评

      黄仲涵在本世纪初的不长时期内,建起了庞大的糖业王国,这表现了他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经营才能。创业之初,他充分利用了印尼在制糖业上积累的丰富经验和获得的良好声誉,利用父亲遗留的资本,在这一领域大刀阔斧,阔步前进。他选择的投资方向是十分正确的,这是他的远见和深刻洞察力的表现。
      黄仲涵在经营中的最大成就,是充分采用了一体化的经营战略方式。他以制糖为核心,为了方便资金运营而设立了黄仲涵银行,为了便于蔗糖的运输而设立轮船公司,为了开拓国际市场而在世界各地广设办事处……这在当时的经营环境中是适宜的,这也正是他的“糖业王国”腾飞的翅膀。

相关背景

殖民地时期制糖业
在印尼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二战以前,由于长期遭受荷兰殖民者统治,印尼的经济发展及其不平衡,呈现典型的殖民地经济特征,输出砂糖、咖啡、茶叶、金鸡纳霜、橡胶、烟草等原材料,同时大量进口工业品。糖的生产和出口在印尼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印尼华侨经营的种蔗、制糖业历史也很悠久。早在十八世纪,华侨就几乎经营了爪哇所有的糖厂。一直到十九世纪华侨的糖业不断发展,但1870年荷印政府颁布了《糖业法》,为西方资本大量涌入印尼洞开了大门,就如同中国的民族资本在国内的遭遇一样,华侨经营的糖业在西方资本的冲击下渐趋萎缩。在这种不利形势下,建源公司经营的糖业却一枝独秀逆风飞扬,分外引人注目。(来源:闽商网)

打印】 【Top】 【关闭
上一篇: 上官鑫华:小小茶点做成千万生意
下一篇: 肖文华:茶香浸润中的儒雅
 

网站名称:福建省品牌政务网 主办单位: 福建省海峡品牌经济发展研究院
联系电话: 0591-88500046 传真: 0591-88500046   本站首席法律顾问 张忠富律师
EMAIL: web@zgppxw.com 联系地址: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3号楼